上下文 古埃及

古埃及(阿拉伯语: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其文明成果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進行固定式的耕作,這個居民逐漸聚集並建立了村落的地方,即尼羅河下游河谷一帶,有著夏季氾濫沖刷的豐富沃土,適合在秋冬的乾季進行種植活動,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古埃及在古埃及語言中稱為「凱美特」或「凱米」( Kemet[kuːmat];意爲「黑土之國」) ,與之相關的現代科普特語稱為Ⲭⲏⲙⲓ(Khēmi)。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法老埃及。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阅读全文

古埃及(阿拉伯语: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其文明成果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進行固定式的耕作,這個居民逐漸聚集並建立了村落的地方,即尼羅河下游河谷一帶,有著夏季氾濫沖刷的豐富沃土,適合在秋冬的乾季進行種植活動,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古埃及在古埃及語言中稱為「凱美特」或「凱米」( Kemet[kuːmat];意爲「黑土之國」) ,與之相關的現代科普特語稱為Ⲭⲏⲙⲓ(Khēmi)。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法老埃及。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古埃及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更多关于 古埃及

历史
  • 概述

    埃及学家一般将古埃及历史和历代法老王朝分为前王朝时期(公元前31世纪之前)、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686年),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年—公元前2040年),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786年),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年—公元前1567年),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年—公元前1085年),第三中间期(约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667年),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7年—公元前332年),其中年代均有争议。[1]

    距今9000多年前,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在岸边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在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区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分别形成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文明地区,象形文字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并沿用3500余年。[2]公元前3188年左右,传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吉薩省拜德爾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納村(Mit Rahina),孟菲斯並不位於開羅,開羅應位於另一個古城赫利奧波利斯),成为古埃及第一个法老,古埃及从此开始王朝时期。此时的埃及已经具备文明的几个基本特征,比如有行政官员、士兵、宗教、文字等。[3]

    古埃及统一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稳定的,这段时间经历从第一王朝到第六王朝共六个王朝,时间大约为公元前3188年到公元前2270年。古埃及历史学家曼涅托将其称为“古王国时期”。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并且出现了金字塔。第六王朝以后,王权衰落,法老失去了对国家各地区的控制,国家开始分裂,史称“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这种分裂形式到十一王朝重新统一。[3]

    之后埃及进入第二个政治稳定期即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60年-公元前1785年)。埃及在十二王朝时迁都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开始使用青铜器。此时期埃及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十四王朝时政权又开始瓦解,“第二中间期”开始,此时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为驾车作战的西克索斯人,他们占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长达100多年的“太阳神不在的统治”(公元前1720年到公元前1570年)。埃及人在这期间学习西克索人的战术和武器,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于公元前1570年将西克索人逐出国境,重新统一埃及,开始十八王朝,这之后被称为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070年)。十八王朝国力强盛,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十九王朝时埃及与赫梯帝国发生卡疊石战役,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里三世签订和约告终。此时的埃及成为一个大帝国,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六瀑布,横跨北非和西亚。

    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其间经历被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和亚述人的统治;这是跨越5个王朝的第三中间时期(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664年),期间的王朝有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王朝。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进入古埃及后期,最终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所灭,古埃及时代结束。波斯人在埃及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埃及二十六王朝后裔反抗波斯人成功和内战,建立短暂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公元前332年埃及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托勒密占领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也被称为法老,但当时的埃及已经是彻底在外族人的统治下。随后,古罗马崛起,成为地中海世界大国,埃及也被其占领。之后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再次入侵埃及,古埃及原有的文明在这一过程中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而逐渐消失。[4]

    ...阅读全文
    概述

    埃及学家一般将古埃及历史和历代法老王朝分为前王朝时期(公元前31世纪之前)、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686年),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年—公元前2040年),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786年),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年—公元前1567年),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年—公元前1085年),第三中间期(约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667年),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7年—公元前332年),其中年代均有争议。[1]

    距今9000多年前,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在岸边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在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区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分别形成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文明地区,象形文字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并沿用3500余年。[2]公元前3188年左右,传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吉薩省拜德爾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納村(Mit Rahina),孟菲斯並不位於開羅,開羅應位於另一個古城赫利奧波利斯),成为古埃及第一个法老,古埃及从此开始王朝时期。此时的埃及已经具备文明的几个基本特征,比如有行政官员、士兵、宗教、文字等。[3]

    古埃及统一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稳定的,这段时间经历从第一王朝到第六王朝共六个王朝,时间大约为公元前3188年到公元前2270年。古埃及历史学家曼涅托将其称为“古王国时期”。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并且出现了金字塔。第六王朝以后,王权衰落,法老失去了对国家各地区的控制,国家开始分裂,史称“第一中间时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这种分裂形式到十一王朝重新统一。[3]

    之后埃及进入第二个政治稳定期即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60年-公元前1785年)。埃及在十二王朝时迁都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开始使用青铜器。此时期埃及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十四王朝时政权又开始瓦解,“第二中间期”开始,此时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为驾车作战的西克索斯人,他们占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长达100多年的“太阳神不在的统治”(公元前1720年到公元前1570年)。埃及人在这期间学习西克索人的战术和武器,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于公元前1570年将西克索人逐出国境,重新统一埃及,开始十八王朝,这之后被称为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070年)。十八王朝国力强盛,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十九王朝时埃及与赫梯帝国发生卡疊石战役,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里三世签订和约告终。此时的埃及成为一个大帝国,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北起叙利亚,南到尼罗河第六瀑布,横跨北非和西亚。

    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其间经历被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和亚述人的统治;这是跨越5个王朝的第三中间时期(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664年),期间的王朝有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王朝。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进入古埃及后期,最终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所灭,古埃及时代结束。波斯人在埃及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埃及二十六王朝后裔反抗波斯人成功和内战,建立短暂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公元前332年埃及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托勒密占领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也被称为法老,但当时的埃及已经是彻底在外族人的统治下。随后,古罗马崛起,成为地中海世界大国,埃及也被其占领。之后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再次入侵埃及,古埃及原有的文明在这一过程中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而逐渐消失。[4]

    前王朝时期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北非的气候变得愈加干热,迫使这一地区的人们集中居住在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成为埃及的生命线,游牧民族在约180万年前的更新世开始生活在这一地区。[5]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和完善的中央集权社会创造条件,构成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块基石。[6]

     
    一个典型的涅伽达文化的陶罐,上面的涂饰是瞪羚。(前王朝时期)

    约在公元前5500年,一些小部落开始生活在尼罗河流域,发展成一系列牢固控制农业和畜牧业的文化。最早的文明开始于下埃及的奧瑪里(el-Omari)、莫林达(Merimda),和法尤姆。由于处在撒哈拉沙漠、尼罗河流域和近东的十字路口上,法尤姆的新石器文化显示出各自的特征,因先进的石器而闻名,发展成为埃及史前的石器工艺(Lithic Technology)。[7][8]莫林达(Merimda)是北方最大的部落之一,拥有独一无二的精巧的花瓶、陶环架、勺子,以及古王国时期流行的石制权杖。[9]

    埃及南方最早的文明,拜达里文化的出现比北方晚几个世纪。与北方的马底、布陀、赫利奥波利斯文明同时代。[10]拜达里文化以它高超的制陶业、石器和铜的使用而闻名于世。[11]巴达里墓葬,带有社会阶级痕迹的简易墓坑,显示出文明已经在有权势的首领的控制下。[12]

    在北方,马底人的陶器有时装饰有鸟和标记法老荷鲁斯名的serekh(意為「王宮門面」,為古埃及方形王徽),这是文化融合的标志。[13]马底也是黑陶器皿的主要来源,当北方落入上埃及统治者之手後它在南方的分布更加广泛。[14]

    在南方,约公元前4000年,奈加代文化逐渐发展成尼罗河沿岸的文明。它的政治中心有希拉孔波利斯和阿拜多斯,并开始扩张它在埃及北方的势力。[15]當時的人懂得制造彩陶,精美的装饰的石制花瓶,化妆用调色板,以及金子、青金石、象牙制成的珠宝。他们也从事与努比亚和黎凡特的贸易。[16]涅伽达人制造一种被称为埃及彩陶(Egyptian faience)的彩色釉制陶器,被广泛用于饰杯、护身符和小雕像,直至罗马时代。[17]前王朝时期最后一位法老的统治时期,涅伽达文化开始使用符号进行书写,後来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埃及象形文字系统,以记录埃及语言。[18]

    早王朝时期
     
    那尔迈调色板见证上下埃及的统一。[19]

    古埃及人以名为“米尼”(希腊语为“米尼斯”)的国王作为他们历史的正式开始,他们认为是这位国王统一上埃及和下埃及。[20]向统一王朝的过渡实际上比古代埃及作家让我们认为的更加渐进。而且也没有与“米尼斯”同时代的记录。尽管如此,学者们现在认为,这位传说中的米尼斯也许是那尔迈。在那尔迈调色板上,描绘他在仪式上身着皇家盛装,成为埃及统一的象征。[21]公元前3世纪埃及牧师曼涅托将米尼斯到曼涅托自身所处时代的埃及法老分组,将其分为30个王朝,这一体系沿用至今。[22]

    在早王国时期的约公元前3150年,第一位法老巩固他在下埃及的统治,定都孟斐斯。在那里他们可以控制富庶的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和劳动力,以及利益丰厚的通往黎凡特的商路。法老们不断膨胀的权力和财富反映在他们精心制作的石室坟墓和考究的埋葬仪式,这些用于歌颂死后被神化的法老。[23]法老们建立强大的王权以使他们对国家土地、劳动力、资源的控制合法化,而这些对古代埃及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24]

    古王国时期
     
    埃及卡夫拉金字塔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古王国时期建筑、艺术、科技取得惊人进步的基础,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这些成为可能。[25]在“维齐尔”(Vizier)的指导下,国家官员征税、协调水利工程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征用农夫进行建筑工程,建立司法系统维护和平与秩序。[26]富裕和稳定的经济保证财政的盈余,使国家有能力主持建设纪念性质的巨型工程和让皇家工场委托制作杰出的艺术品。左塞尔、胡夫和他的子孙们修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和法老们的权力)令人难忘的象征。

    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随之而来的是被法老承认土地拥有权并供养的官吏和书吏阶层。法老也会将土地用于修建陵寝或赠与地方神庙以保证死后对自己的崇拜。这样的五个世纪的封建统治逐渐削弱法老的经济实力,到古王国後期,法老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中央机构。[27]法老的权力下降,地方统治者随即开始挑战法老的权威。再加上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50年的严重干旱,[28]最终导致国家陷入被称为“第一中间期”的长达140多年的饥饿和动荡之中。[29]

    第一中间期

    古王国後期中央政府崩溃後,政府已经无法维护经济稳定。地方统治者无法依靠国王帮助及时化解危机,接着发生的食品短缺和政治辩论升级为饥荒和小规模内战。尽管存在难题,但地方统治者不再对法老进贡,而利用新获的独立维护各省的繁荣。一旦掌握自己的资源,各省经济上变得更加富足- 社会各阶层的更大更好的墓葬证明这个事实。[30]在这次创作力爆发之际,各省的艺术家继承和调整古王国时期服务于王权的文化主旨,书吏们发展和丰富文学的风格,表现出这一时期的创造力和乐观。[31]

    从对法老的效忠中解脱後,地方统治者开始互相争夺领土和权力。到公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的统治者统一下埃及,而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统一上埃及。因提夫家族不断在北方扩张势力,南北朝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约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军在曼圖霍特普二世率领下击败耶拉孔波利斯统治者。埃及的再次统一,开创经济和文化复兴的新时期。[32]

    中王国时期
     
    曼图霍特普二世,中王国的建立者。

    中王国的法老们恢复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刺激艺术、文学和纪念性建筑工程的复苏。[33]第十一王朝的门图荷太普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们从底比斯统治全国。约公元前1985年,维齐尔出身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将首都迁往法尤姆绿洲的伊塔威(Itjtawy)。[34]在那里,第十二王朝的法老们实行富有远见的垦荒和灌溉计划以增加这一地区的农业产量。此外,对努比亚的再征服获取的领土中富产石料和黄金,人民被驱使在三角洲东部修建防御建筑,称为“大公墙”(Walls-of-the-Ruler),用于抵御外族入侵。[35]

    拥有可靠的军队、政治稳定和丰富的农矿业财富,国家的人口、艺术和宗教繁荣起来。与大力推崇神灵的古王国形成鲜明对比,中王国时期经历一种被称为“民主化”的“个人的虔诚”的增长,依据这种信仰据说所有人都能支配一个灵魂并能在死后陪伴神灵。[36]

    中王国文学的特点是诡辩的主题和自信而雄辩的人物风格。[31]浮雕和肖像雕塑艺术精湛,细节上尽善尽美,达到新的技术高度。[37]

    中王国的最后一位有为之主,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允许亚洲移民进入三角洲地区以为他的采矿业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但这些充满雄心的水利工程和采矿活动,与他统治後期尼罗河泛滥不足联系起来,透支经济,加速国家衰落,最终在公元前14世纪和公元前13世纪进入“第二中间期”。这次衰落期间,外来的亚洲移民开始控制三角洲地区,甚至建立西克索斯王朝。[38]

    第二中间期和西克索斯王朝

    约公元前1650年,中王国衰落,居住于三角洲东部城市阿瓦里斯的亚洲移民随之夺取这一地区并逼迫中央政府迁往底比斯。在那里,法老们成了附庸,称臣纳贡。[39]西克索斯人(即“外来统治者”)效仿埃及统治模式,也将自己描绘为法老,把埃及要素融入到他们的青铜时代文明中。[40]

    南迁后,底比斯的国王们发现自己被夹在北方的西克索斯王朝和它的努比亚盟友-南方的古什之间,100多年在沉闷和不作为中度过。到公元前1555年,底比斯的军队终于强大到可以挑战西克索斯王朝。冲突持续30多年,[39]法老陶二世和卡摩斯最终打败努比亚人。卡摩斯的继任,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在一系列战役中让西克索斯王朝永久地退出埃及的历史舞台。之后的新王国时期,军队成了优先考虑的核心问题,法老们籍此扩张埃及的疆界,维护他们在近东的优势。[41]

     
    古代埃及的最大疆域范围(公元前15世纪)
    新王国时期和阿馬爾那時代

    新王国的法老们通过维护边境安全和加强与邻国的外交确立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图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孙子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军事征服让埃及的势力扩张到叙利亚和努比亚,巩固人民的忠诚,打通急需的铜和木材的进口通道。在公元前1400年人口达到420万人;在公元前1300年人口达到430万人,在公元前1250年人口达到440万人。[42]新王国的法老们推崇太阳神阿蒙,开始大兴土木,对它的崇拜的基点是卡纳克神庙。法老们还修建一些纪念碑为自己的(现实的或虚幻的)成就增色。两位法老之间上台的是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她通过宣传使自己的权力诉求合法化,[43]她统治时期的特点是停止对外战争,派遣商业探险队联络庞特(Punt),开展与邻国的贸易;以及修建位于卡纳克的典雅的停灵庙,一对巨型方尖石塔,一个小礼拜堂。尽管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她死后,她的过继外甥图特摩斯三世大量毁掉刻有她名字和形象的塑像,希望抹去这位篡位的母后的统治痕迹。[44]

     
    四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拱卫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入口。

    约公元前1350年,阿蒙霍特普四世出人意料地登上王位,开始一系列激进且无秩序的改革,威胁到新王国的稳定。他改名阿肯納頓(字面意思为“阿顿的仆人”或“阿顿光辉的灵魂”),将以前不起眼的太阳神阿頓捧为最高的神,禁止对其他神的崇拜,打击僧侣集团的权势,[45]还将首都迁往新城埃赫塔顿(意为阿頓的视线,即今天的阿马尔那)。他对外国事务置若罔闻,全神贯注于他的新型宗教和艺术风格。在他死后,对阿頓的崇拜很快被禁止,首都迁回底比斯。后来的法老图坦卡門、伊特努特·阿伊、霍朗赫布迅速抹去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所有记载,这段短暂的时期被称为阿马尔那时代。[46]

    第十八王朝结束于最后三位法老- 图坦卡門、伊特努特·阿伊、霍朗赫布,他们死后都没有后裔。18岁的拉美西斯二世,或称拉美西斯大帝,于公元前1279年继承王位,他是埃及历史上修建神庙、树立方尖石塔、生育子女最多的法老。[47]

    作为一位大胆的军事领袖,拉美西斯二世率埃及军队抵抗赫梯的入侵,双方在卡迭石战役中皆死伤惨重,最终在约公元前1258年缔结有史以来第一份被记载的和约。[48]埃及的财富让它成为被侵略者,尤其是利比亚人和“海洋民族”(Sea People)垂涎的目标。起初军队还能抵御这些侵略,但埃及最终失去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外患在腐败、盗墓贼、动乱等内部问题辅助作用下急剧恶化。底比斯的阿蒙神庙(Precinct of Amun)大祭司们聚敛大量土地和财富,他们势力的膨胀在第三中间期分裂国家。[49]

     
    约公元前730年利比亚人从西面的入侵破坏埃及的统一。
    第三中间期

    前1150年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统治下的人口只有360万人;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统治权。而前1000年左右的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人口只有150万人。南方则在底比斯阿蒙神庙的大祭司的有效统治下,後者仅在名义上承认斯蒙迪斯的权威。[50]这一时期,利比亚人已经在三角洲西部地区定居,移民的首领们开始逐步取得自治权。公元前945年,利比亚王子舍顺克一世控制三角洲地区,建立所谓“利比亚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二王朝,持续200多年,前930年的的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人口达到350万人。舍顺克也通过将自己的家族成员安置在重要僧侣位置上控制埃及南方。利比亚统治腐朽的同时,它在三角洲地区的对手开始在利安托波力斯(Leontopolis)兴起,库施威胁于南。约公元前727年,库施国王皮安希侵入北方,占领底比斯,并最终占领三角洲地区。[51]

    到第三中间期结束时,埃及原本深远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它的外国盟友沦为亚述的势力范围,到公元前700年两国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但是此年的人口恢复到400万人。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亚述人开始攻击埃及,遭遇塔哈尔卡和他的继任坦沃塔玛尼坚决抵抗,埃及赢得几次胜利。但最终,亚述人将库施人赶回努比亚,占领孟斐斯,洗劫底比斯神庙。[52]

    晚期

    亚述人没有长期占领埃及的打算,统治权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称为“赛特王”(Saite kings)的诸侯手中。到公元前653年,赛特王普萨美提克一世借助希腊雇佣军驱逐亚述人,并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埃及的第一支海军。希腊在埃及的影响急剧膨胀,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纳奥克拉提斯成了希腊人的家园。建都塞易斯的赛特王们见证这次短暂而充满生气的经济文化复兴。公元前600年的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人口只有300万人;到公元前550年人口达到360万人。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525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在冈比西斯二世率领下开始对埃及的征服,最终在贝鲁西亚之战中抓获法老普萨美提克三世。冈比西斯二世于是采用法老称号,但却远在苏萨的家中进行统治,并将埃及划为总督区。公元前5世纪有几次较成功的反抗波斯的起义,但埃及从未能永久地驱逐波斯人。[53]

    ^ 《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兴起》[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我要读),2007年6月28日访问 ^ 英国博物馆,《古埃及·古埃及历史年表》(Ancient Egypt-A time line of ancient Egyptian history)[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年6月26日访问 ^ 3.0 3.1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 ^ 李晓东,《一个死文明的复活》存档副本. [200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中原工学院,2007年4月3日更新 ^ Shaw (2002) p. 17 ^ Shaw (2002) pp. 17, 67–69 ^ Hayes (1964) p. 220 ^ Midant-Reynes (2000) p. 106 ^ Hayes (1964) p. 230 ^ Midant-Reynes (2000) pp. 210–19 ^ The Badarian Civilisation. Digital Egypt for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7).  ^ Shaw (2002) p. 39 ^ Midant-Reynes (2000) p. 211 ^ Mallory-Greenough (2002), p. 84 ^ Chronology of the Naqada Period. Digital Egypt for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 Shaw (2002) p. 61 ^ Faience in different Periods. Digital Egypt for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30).  ^ Allen (2000) p. 1 ^ Robins (1997) p. 32 ^ Shaw (2002) pp. 78–80 ^ Clayton (1994) pp. 12–13 ^ Clayton (1994) p. 6 ^ Shaw (2002) p. 70 ^ Early Dynastic Egypt. Digital Egypt for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4).  ^ James (2005) p. 40 ^ Shaw (2002) p. 102 ^ Shaw (2002) pp. 116–7 ^ Fekri Hassan. The Fall of the Old Kingdom.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1).  ^ Clayton (1994) p. 69 ^ Shaw (2002) p. 120 ^ 31.0 31.1 Shaw (2002) p. 146 ^ Clayton (1994) p. 29 ^ Shaw (2002) p. 148 ^ Clayton (1994) p. 79 ^ Shaw (2002) p. 158 ^ Shaw (2002) pp. 179–82 ^ Robins (1997) p. 90 ^ Shaw (2002) p. 188 ^ 39.0 39.1 Ryholt (1997) p. 310 ^ Shaw (2002) p. 189 ^ Shaw (2002) p. 224 ^ James (2005) p. 48 ^ Hatshepsut. Digital Egypt for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8).  ^ Clayton (1994) p. 108 ^ Aldred (1988) p. 259 ^ Cline (2001) p. 273 ^ 他与他的两个正妻以及后宫生了100多个孩子。Clayton (1994) p. 146 ^ Tyldesley (2001) pp. 76–7 ^ James (2005) p. 54 ^ Cerny (1975) p. 645 ^ Shaw (2002) p. 345 ^ Shaw (2002) p. 358 ^ Shaw (2002) p. 383
    显示更少

附近哪里可以睡 古埃及 ?

Booking.com
490.480 总访问量, 9.203 兴趣点, 404 备份路径, 48 今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