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
上下文 佛罗伦萨
佛羅倫斯(英語:Florence,義大利語:Firenze,拉丁語:Florentia)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有366091人,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该市延伸出去的佛罗伦萨-普拉托-皮斯托亚都会区共有1,506,098名居民。
佛罗伦萨曾经长期处于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并曾一度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艺术与建筑的摇篮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诸如烏菲茲美術館、学院美术馆、巴杰罗美术馆、碧提宫内的帕拉提那美术馆等)。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诞生、活动于此地,比较著名的有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理论家馬基雅維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更多关于 佛罗伦萨
- 人口 253565
- 区域 102
公元前9世紀起這裡是伊特魯里亞人的定居點Faesulae,托斯卡納一詞即為“伊特魯里亞人的土地”。公元前80年羅馬執政官蘇拉攻佔此地。公元前59年,當時愷撒建立了这个村庄来安置退役的士兵。公元4世纪,这里成为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教区的中心,此后曾经先后被拜占廷帝国、东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所统治,人口下降到只有1000人。
公元1115年,开始成为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特许的自治城市。从13世纪起,因为皇帝和教宗的纷争,城市中政界分为皇帝支持的齐伯林派和教宗支持的盖尔非派,盖尔非派在1269年埃尔萨谷口村获胜,胜利后又由于依附教宗和强调独立分为黑盖尔非派和白盖尔非派(1295年出現),最终黑派胜利(1302年),但七十多年後政权先後落入奧比奇家族(Albizzi,1382-1433年掌權)與美第奇家族(1434年開始)手中,美第奇家族曾经出过几任教宗,美第奇家族的独裁统治持续将近300年(1434-1737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
内部的政治斗争并未阻止该市成长为欧洲最强大繁荣的城市之一,发行自己的金币弗罗林(fiorino,1252年引进),1406年击败了对手比萨并将其吞并。在数百年间,佛罗伦萨统治了整个托斯卡纳,只有卢卡共和国例外,一直保持独立到18世纪,才被拿破仑并入意大利;马萨公国和卡拉拉侯国保持独立,到1829年被摩德纳公国吞并。
文艺复兴時期關於城邦自我意識和認同自信方面,16世紀的佛羅倫斯處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地位。儘管它只在名義與形式上是一個共和國,但仍產生了闡述共和自由優點的豐富文學,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加上1400年後因米蘭的維斯孔蒂家族幾乎征服本城的威脅,佛羅倫斯激發了一股愛國情緒的強烈反應。佛羅倫斯的知識分子喜歡把他們的城市看成是古羅馬共和傳統的繼承者,以及反抗米蘭暴政、爭取自由的捍衛者。1402年抵抗米蘭軍圍城的執政官薩盧塔蒂(人文主義者)寫說:「佛羅倫斯人是全人類自由的捍衛者」。在他和他朋友的著作中,中世紀市民自由的傳統披上了新的古典修辭的外衣,他們的市民人道主義(civic humanism)意義深遠地影響了近代政治理論。對外擴張方面,1400年佛羅倫斯已將其勢力延伸到一度是獨立小城邦的托斯卡納;1406年擊敗並鎮壓比薩城的反抗之後,佛羅倫斯作為義大利中北部的領土大國,和米蘭、威尼斯並駕齊驅。
在1348年的黑死病之前,佛罗伦萨估计有8万人口(仅次于威尼斯,而超过米兰和博洛尼亚,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有25,000名毛纺工人。1378年佛罗伦萨发生了梳毛工起义,短暂地建立了反对寡头统治的政权。起义被镇压之后,该市处于奧比奇家族的统治之下(1382年-1434年),此家族也是美第奇家族最頑強的對手。
在15世纪,佛罗伦萨拥有重要的工业和大约80家银行的总行和分行,总收入超过英格兰。1494年,受到激进的道明会神甫萨佛纳罗拉教导的影响,美第奇家族被驱逐,美第奇家族统治的第一个时期结束,佛罗伦萨恢复了共和政体。但是在1498年萨佛纳罗拉被处死,在他死前留下了对《圣经》的默想心得,成为此后数百年间宗教争议的主题[1]。
另一个不寻常的人物是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1530年,美第奇家族重获权力,得到皇帝和教宗的支持,1537年获得佛罗伦萨公爵的称号,1569年,美第奇家族又从教宗得到托斯卡纳大公头衔,统治长达2个世纪。
...阅读全文公元前9世紀起這裡是伊特魯里亞人的定居點Faesulae,托斯卡納一詞即為“伊特魯里亞人的土地”。公元前80年羅馬執政官蘇拉攻佔此地。公元前59年,當時愷撒建立了这个村庄来安置退役的士兵。公元4世纪,这里成为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教区的中心,此后曾经先后被拜占廷帝国、东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所统治,人口下降到只有1000人。
公元1115年,开始成为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特许的自治城市。从13世纪起,因为皇帝和教宗的纷争,城市中政界分为皇帝支持的齐伯林派和教宗支持的盖尔非派,盖尔非派在1269年埃尔萨谷口村获胜,胜利后又由于依附教宗和强调独立分为黑盖尔非派和白盖尔非派(1295年出現),最终黑派胜利(1302年),但七十多年後政权先後落入奧比奇家族(Albizzi,1382-1433年掌權)與美第奇家族(1434年開始)手中,美第奇家族曾经出过几任教宗,美第奇家族的独裁统治持续将近300年(1434-1737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
内部的政治斗争并未阻止该市成长为欧洲最强大繁荣的城市之一,发行自己的金币弗罗林(fiorino,1252年引进),1406年击败了对手比萨并将其吞并。在数百年间,佛罗伦萨统治了整个托斯卡纳,只有卢卡共和国例外,一直保持独立到18世纪,才被拿破仑并入意大利;马萨公国和卡拉拉侯国保持独立,到1829年被摩德纳公国吞并。
文艺复兴時期關於城邦自我意識和認同自信方面,16世紀的佛羅倫斯處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地位。儘管它只在名義與形式上是一個共和國,但仍產生了闡述共和自由優點的豐富文學,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加上1400年後因米蘭的維斯孔蒂家族幾乎征服本城的威脅,佛羅倫斯激發了一股愛國情緒的強烈反應。佛羅倫斯的知識分子喜歡把他們的城市看成是古羅馬共和傳統的繼承者,以及反抗米蘭暴政、爭取自由的捍衛者。1402年抵抗米蘭軍圍城的執政官薩盧塔蒂(人文主義者)寫說:「佛羅倫斯人是全人類自由的捍衛者」。在他和他朋友的著作中,中世紀市民自由的傳統披上了新的古典修辭的外衣,他們的市民人道主義(civic humanism)意義深遠地影響了近代政治理論。對外擴張方面,1400年佛羅倫斯已將其勢力延伸到一度是獨立小城邦的托斯卡納;1406年擊敗並鎮壓比薩城的反抗之後,佛羅倫斯作為義大利中北部的領土大國,和米蘭、威尼斯並駕齊驅。
在1348年的黑死病之前,佛罗伦萨估计有8万人口(仅次于威尼斯,而超过米兰和博洛尼亚,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有25,000名毛纺工人。1378年佛罗伦萨发生了梳毛工起义,短暂地建立了反对寡头统治的政权。起义被镇压之后,该市处于奧比奇家族的统治之下(1382年-1434年),此家族也是美第奇家族最頑強的對手。
在15世纪,佛罗伦萨拥有重要的工业和大约80家银行的总行和分行,总收入超过英格兰。1494年,受到激进的道明会神甫萨佛纳罗拉教导的影响,美第奇家族被驱逐,美第奇家族统治的第一个时期结束,佛罗伦萨恢复了共和政体。但是在1498年萨佛纳罗拉被处死,在他死前留下了对《圣经》的默想心得,成为此后数百年间宗教争议的主题[1]。
另一个不寻常的人物是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1530年,美第奇家族重获权力,得到皇帝和教宗的支持,1537年获得佛罗伦萨公爵的称号,1569年,美第奇家族又从教宗得到托斯卡纳大公头衔,统治长达2个世纪。
近现代1735年,法国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与已经失去王位的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二世·列辛斯基用洛林换得托斯卡纳。1736年,他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大公结婚,1737年,美第奇王朝结束,弗朗茨·斯蒂芬成为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二世。1740年,弗朗茨·斯蒂芬夫妇成为奥地利的共同统治者,托斯卡纳于是成为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领地。1859年,法国军队击败奥地利,1860年,托斯卡纳被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托斯卡纳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个省份。
由于拿破仑三世根据1864年九月协定提出了要求,1865年,佛罗伦萨取代都灵,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临时首都,以表明意大利王国不会迁都到罗马。此前在1861年3月,意大利第一届国会已经宣布将定都罗马。但是在1871年,意大利军队占领罗马之后,将首都从佛罗伦萨迁往罗马。在19世纪,佛罗伦萨的人口增加到原来的两倍,而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工业增加到原来的三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市曾经被德国军队占领一年(1943年至44年),城市受到盟军的轰炸,到1944年8月11日被游击队解放。佛罗伦萨由于在二战期间人民的牺牲和游击队活动而获得金质勇敢奖章(Medaglia d'Oro al Valor Militare)。而帕沃利尼(Alessandro Pavolini)组织“狙击手”(Franco tiratore),顽强地抵抗强大的英美军队。
1954年10月27日,发生著名的佛罗伦萨UFO事件,有2个不明飞行物体掠过城市上空约一刻钟时间,并飘落大量丝状纤维,不久融化。全体市民陷入恐慌。
1966年11月4日,发生了1966年佛罗伦萨洪水,市中心许多地方被阿诺河泛滥的洪水所淹没。由于油罐破裂,石油也混入洪水之中。狂暴的洪水对古城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珍贵的图书,散布于古城各处的珍贵文物。在这场悲剧之后,诞生了著名的“泥泞中的天使”(angeli del fango),来自各地的志愿者艰难地恢复受损艺术珍品。
^ trattato. [200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