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 [isˈtanbuɫ]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全市辖区面积5,343平方公里(2,063平方英里),其覆盖范围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和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西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西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羅馬化:Konstantinoúpolis;拉丁語: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希臘語:Νέα Ῥώμη羅馬化:Nea Romē;拉丁語: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產生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阅读全文

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 [isˈtanbuɫ]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全市辖区面积5,343平方公里(2,063平方英里),其覆盖范围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和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西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西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羅馬化:Konstantinoúpolis;拉丁語: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希臘語:Νέα Ῥώμη羅馬化:Nea Romē;拉丁語: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產生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更多关于 伊斯坦堡

基本信息
  • 本地名称 İstanbul
Population, Area & Driving side
  • 人口 14804116
  • 区域 5343
历史
  •  拜占庭卫城的拜占庭柱,位于现今托卡比皇宮中

    21世纪初考古学家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物表明,伊斯坦布尔所在的半岛早在西元前7000纪即有人定居[1]。这一定居点对于新石器革命由近东传播至欧洲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存在了近一千年,直至被上涨的水面淹没[2]。在此考古发现之前,传统认为色雷斯人,包括弗里吉亚人,在西元前6000纪末开始定居于萨拉基里奥角[3]。亚洲部分,在今卡德柯伊区出土了近西元前4000纪前的文物[4]。这一地点亦是西元前1000纪腓尼基贸易点的所在地,亦是于西元前约680年建立的迦克墩的所在地[a]。

    西元前660年[5][a],来自墨伽拉的希腊殖民者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建立了拜占庭,伊斯坦布尔的历史被认为在此时才正式开始。殖民者在金角湾色雷斯人定居点附近建起了卫城,推动了新城经济的发展[6]。拜占庭于前5世纪之交经历了短暂的波斯统治,但在波希战争后希腊人夺回了这座城市[7]。它此后成为雅典同盟及其继承者雅典第二帝国英语Second Athenian Empire的一部分,在前355年最终获得独立[8]。拜占庭长期为罗马盟友,而在西元73年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9]。

    拜占庭在篡位者佩斯切尼乌斯·奈哲尔与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战争中支持前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195年末投降时,两年的围城已几乎将之摧毁[10]。不过在五年之后,塞维鲁开始重建拜占庭,拜占庭也恢复了甚至超越了其过往的荣光[11]。

    ...阅读全文
     拜占庭卫城的拜占庭柱,位于现今托卡比皇宮中

    21世纪初考古学家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物表明,伊斯坦布尔所在的半岛早在西元前7000纪即有人定居[1]。这一定居点对于新石器革命由近东传播至欧洲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存在了近一千年,直至被上涨的水面淹没[2]。在此考古发现之前,传统认为色雷斯人,包括弗里吉亚人,在西元前6000纪末开始定居于萨拉基里奥角[3]。亚洲部分,在今卡德柯伊区出土了近西元前4000纪前的文物[4]。这一地点亦是西元前1000纪腓尼基贸易点的所在地,亦是于西元前约680年建立的迦克墩的所在地[a]。

    西元前660年[5][a],来自墨伽拉的希腊殖民者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建立了拜占庭,伊斯坦布尔的历史被认为在此时才正式开始。殖民者在金角湾色雷斯人定居点附近建起了卫城,推动了新城经济的发展[6]。拜占庭于前5世纪之交经历了短暂的波斯统治,但在波希战争后希腊人夺回了这座城市[7]。它此后成为雅典同盟及其继承者雅典第二帝国英语Second Athenian Empire的一部分,在前355年最终获得独立[8]。拜占庭长期为罗马盟友,而在西元73年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9]。

    拜占庭在篡位者佩斯切尼乌斯·奈哲尔与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战争中支持前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195年末投降时,两年的围城已几乎将之摧毁[10]。不过在五年之后,塞维鲁开始重建拜占庭,拜占庭也恢复了甚至超越了其过往的荣光[11]。

    君士坦丁堡的崛起和陷落  1422年克里斯托弗罗·布翁德尔蒙蒂英语Cristoforo Buondelmonti所作地图,亦是现存最早的君士坦丁堡地图。

    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9月成为全罗马帝国的皇帝[12]。两个月后,他订立方案建立一座新的基督教城市以取代拜占庭。作为帝国的东部首都,该城被称作“新罗马”,然而多数人将之称作君士坦丁堡,而这一名称也一直流传至了20世纪[13]。六年之后,于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堡宣告成为全帝国首都,而帝国的这一部分日后也成为拜占庭帝国或东罗马帝国[14]。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是君士坦丁最为恒久的成就之一,将罗马帝国的权力重心东移,该城也成为了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中心[14][15]。许多教堂在城中建立起来,包括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间建造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在此后一千年为世界最大的教堂[16]。君士坦丁的其他举措包括改造和扩建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它能够容纳成千上万的观众,成为了公民生活的中心,而在5世纪和6世纪则成为了一系列骚乱的始发点,包括尼卡暴动[17][18]。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亦保证其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在数个世纪内,其城墙和海区保护欧洲免受东面入侵者的侵袭和伊斯兰教的推进[15]。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和拜占庭时代的下半叶,君士坦丁堡是欧洲大陆最大和最富裕的城市,并时为世界最大的城市[19][20]。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君士坦丁堡受到劫掠和破坏,此后开始衰落[21]。天主教十字军建立起拉丁帝国以取代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也成为了这一帝国的中心[22]。然而拉丁帝国存在时间不长,拜占庭帝国很快于1261年重建起来,但其实力大不如前[23]。君士坦丁堡的教堂、城防和基础设施失修荒废[24],其人口由8世纪时的50万下降至此时的3万5千。

    安德洛尼卡二世的经济和军事政策,包括裁减军备,使帝国进一步衰落并使其在面对入侵时更为脆弱[25]。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战略性地夺取小城镇和城市,由此阻断了君士坦丁堡的补给,逐渐将之扼杀[26]。最终于1453年5月29日,在八周的围城之后(其间最后一任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阵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并宣告其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数小时后,由于该城拒绝和平投降,苏丹驾马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召来伊玛目诵读清真言,将教堂转变为帝国清真寺[27]。穆罕默德自称为新的“罗姆凯撒”(Kaysar-i Rûm;奥斯曼土耳其语中的“罗马凯撒”),并将奥斯曼国重整为帝国[28]。

    鄂圖曼和土耳其时期
     
     
     
    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所作三幅奥斯曼时期伊斯坦布尔的画作。

    在征服君士坦丁堡后,穆罕默德二世立即开始试图复苏该城。他号召在围城期间逃离该城的居民回归,并从安纳托利亚其他地区请来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定居。他还邀请全欧洲人民移居至此,创立一座世界性的城市,这一境况在鄂圖曼时期得到基本的維持[29]。同时穆罕默德还修缮该城的公共设施,开始建造大巴扎,并建造了苏丹居所托卡比皇宫[30]。他将首都由埃迪尔内(前阿德里安堡) 迁至此,并宣告奥斯曼帝国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和延续[31]。

    奥斯曼土耳其人迅速将伊斯坦布尔由基督教堡垒变为了伊斯兰文化的象征。宗教基金为帝国清真寺、学校、医院和公共浴场的建造提供资金[30]。奥斯曼王朝于1517年宣布其为哈里发国,伊斯坦布尔亦成为史上最后一个哈里发国最后四个世纪的首都[32]。1520年至1566年苏莱曼大帝在位,这一时期艺术和建筑成就十分重大;首席建筑师米马尔·希南设计城内的多座象徵性建筑,奥斯曼陶艺英语İznik pottery、花窗、书法和细密画得到繁荣[33]。伊斯坦布尔的总人口到18世纪末达到570,000人[34]。

    19世纪初帝国发生一系列叛乱,革新派的马哈茂德二世开始执政,此后坦志麦特时代到来,政治改革开始,新科技也被引进了该城[35]。桥梁在金角湾上建立起来[36],而到1880年代,伊斯坦布尔也与欧洲的铁路系统联结起来[37]。现代化设施诸如供水系统、电力、电话和电车等在此后数十年内逐渐被引入伊斯坦布尔,但要晚于其他欧洲城市[38]。即使如此,现代化措施仍然无法阻止鄂圖曼帝國的衰落。

    20世纪初,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废黜了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系列的战争日益困扰着这一病危帝国的首都[39]。最后一场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占领君士坦丁堡。末任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1922年11月被驱逐,而在次年《洛桑条约》签订,伊斯坦布尔占领结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宣告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得到承认[40]。

    在共和国的初期,伊斯坦布尔未能成为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成为新的世俗共和国首都,與鄂圖曼帝国历史划清界限[41]。然而自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起,伊斯坦布尔经历结构性的改变,新的广场和大道在全城建立,有些历史建筑因此被拆除[42]。其人口在1970年代迅速增长,由安纳托利亚涌入的人试图在都市区边沿新建的工厂中寻找就业机会。这一突然大幅度的人口增长为房产开发创造龐大的需求,许多先前位于外沿的村庄和森林被并入城市版图中[43]。

    ^ Rainsford, Sarah. Istanbul's ancient past unearthed. BBC. 2009-01-10 [2010-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2).  ^ Oya Algan, M. Namık Yalçın, Mehmet Özdoğan, Yücel Yılmaz, Erol Sarı, Elmas Kırcı-Elmas, İsak Yılmaz, Özlem Bulkan, Demet Ongan, Cem Gazioğlu, Atike Nazik, Mehmet Ali Polat, Engin Meriç. Holocene coastal change in the ancient harbor of Yenikapı–İstanbul and its impact on cultural history. Quaternary Research. 2011/07, 76 (1): 30–45 [2018-04-02]. ISSN 0033-5894. doi:10.1016/j.yqres.2011.04.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英语).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fre1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Düring 2010,第181–2頁 ^ Bloom & Blair 2009,第1頁 ^ Çelik 1993,第11頁 ^ De Souza 2003,第88頁 ^ Freely 1996,第20頁 ^ Freely 1996,第22頁 ^ Grant 1996,第8–10頁 ^ Limberis 1994,第11–2頁 ^ Barnes 1981,第77頁 ^ Barnes 1981,第212頁 ^ 14.0 14.1 Barnes 1981,第222頁 ^ 15.0 15.1 Gregory 2010,第63頁 ^ Klimczuk & Warner 2009,第171頁 ^ Dash, Mike. Blue Versus Green: Rocking the Byzantine Empire. Smithsonian Magazine.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12-03-02 [201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 Dahmus 1995,第117頁 ^ Cantor 1994,第226頁 ^ Morris 2010,第109–18頁 ^ Gregory 2010,第324–9頁 ^ Gregory 2010,第330–3頁 ^ Gregory 2010,第340頁 ^ Gregory 2010,第341–2頁 ^ Reinert 2002,第258–60頁 ^ Baynes 1949,第47頁 ^ Gregory 2010,第394–9頁 ^ Béhar 1999,第38頁[需要完整来源]; Bideleux & Jeffries 1998,第71頁[需要完整来源]. ^ Holt, Lambton & Lewis 1977,第306–7頁 ^ 30.0 30.1 Holt, Lambton & Lewis 1977,第307頁 ^ Tarasov & Milner-Gulland 2004,第121頁[需要完整来源]; El-Cheikh 2004,第22頁[需要完整来源].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maag1145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Holt, Lambton & Lewis 1977,第735–6頁 ^ Chandler, Tertius; Fox, Gerald.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978-0-12-785109-9.  ^ Shaw & Shaw 1977,第4–6, 55頁 ^ Çelik 1993,第87–9頁 ^ Harter 2005,第251頁 ^ Shaw & Shaw 1977,第230, 287, 306頁 ^ Çelik 1993,第31頁 ^ Landau 1984,第50頁 ^ Dumper & Stanley 2007,第39頁 ^ Keyder 1999,第11–2, 34–6頁 ^ Efe & Cürebal 2011,第718–9頁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标签或{{notelist}}模板

    显示更少

短语手册

你好
Merhaba
世界
Dünya
你好世界
Selam Dünya
谢谢
Teşekkürler
再见
Güle güle
是的
Evet
Numara
你好吗?
Nasılsınız?
好的,谢谢
İyiyim teşekkürler
多少钱?
Ne kadar?
Sıfır
Bir

附近哪里可以睡 伊斯坦堡 ?

Booking.com
487.354 总访问量, 9.187 兴趣点, 404 备份路径, 39 今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