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保加利亞語: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拉丁化/羅馬化:Republika Bŭlgariya),通稱保加利亞(保加利亞語:България,拉丁化/羅馬化:Bŭlgariya),是一個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它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北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接壤,东部滨临黑海。

更多关于 保加利亚

基本信息
  • 本地名称 България
  • 调用代码 +359
  • 互联网域名 .bg
  • Mains voltage 230V/50Hz
  • Democracy index 6.71
Population, Area & Driving side
  • 人口 6447710
  • 区域 110993
  • 驾驶侧 right
历史
  • 现在的保加利亚北部相当于古代默西亞东部,而保加利亚南部相当于古代色雷斯北部。保加利亚古代居民为色雷斯人。公元1年前后此地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分属色雷斯省与默西亚省。随后拜占廷帝国将其继承。[1][2][3]

    第一帝国

    斯拉夫入侵後不久,默西亞再次遭到入侵,這次是阿斯帕魯克汗領導下的保加尔人。他們的部落是舊大保加利亞的殘餘,這是一個已滅絕的部落聯盟,位於黑海以北,現在是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680年,阿斯帕魯克汗擊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與之立約,正式獲得拜占廷之多瑙河以南、巴爾幹山脈以北地區,建立保加利亞第一帝國。[4][5]

    繼任統治者在整個8世紀和9世紀加強了保加利亞人的國家。克魯姆引入了成文法典[6],並在普利斯卡戰役中擊退了拜占庭的一次重大入侵,其中拜占庭皇帝尼斯弗魯斯一世被殺[7]。鮑里斯一世在864年皈依拜占庭承認的保加利亞教會,並採用了在首都普雷斯拉夫開發的西里爾字母[8]。共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字加強了中央權威,並逐漸將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融合為一個使用單一斯拉夫語言的統一民族[9]。

    沙皇西緬死後,保加利亞因與馬扎爾人和佩切涅格人的戰爭以及博格米勒異端的蔓延而衰弱[10]。在連續的羅斯和拜占庭入侵之後,普雷斯拉夫於971年被拜占庭軍隊佔領[11]。帝國從薩繆爾的襲擊中短暫恢復,但這在1014年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在克柳赫擊敗保加利亞軍隊時結束。薩繆爾在戰鬥後不久就去世了[12],到1018年拜占庭人已經征服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征服後,巴西爾二世通過保留當地貴族的統治,將他們融入拜占庭的官僚和貴族,並免除他們的土地以黃金納稅的義務,允許以實物徵稅,從而阻止了叛亂[13]。保加利亞宗主教區被降格為大主教,但保留了它的自治地位和它的教區[14]。

    第二帝国

    巴西爾死後,拜占庭的國內政策發生了變化,爆發了一系列不成功的叛亂,其中最大的叛亂由彼得·德利安領導。在曼齊克特對塞爾柱入侵者的軍事失敗後,帝國的權威下降了,十字軍東征進一步擾亂了帝國的權威。這阻止了拜占庭的希臘化嘗試,並為進一步的叛亂創造了肥沃的土壤。1185年,彼得四世英语Peter_II_of_Bulgaria、伊凡·阿森一世两兄弟率领保加利亚人再次起义,建立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并迫使拜占廷于1187年承认其独立[15]。阿森王朝第三位君主卡洛揚將他的統治範圍擴大到貝爾格萊德和奧赫里德。他承認教皇在精神上的至高無上,並從教皇特使那裡獲得了王冠。帝國在伊凡·阿森二世(1218-1241)統治下達到頂峰,當時其邊界擴展到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伊庇魯斯海岸,同時商業和文化蓬勃發展[16]。

    阿森二世死后,国势日衰。1242年,蒙古帝國的將領拔都率領的西征蒙古军入侵了保加利亞。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61年,拜占廷进攻保加利亚,夺取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1265年,拜占廷皇帝迈克尔八世夺取保加利亚巴尔干山脉以南领土。1277年,蒙古金帳汗國入侵保加利亞北部,間接導致伊瓦伊洛起义爆发,起义声势浩大,国王被杀,伊瓦伊洛被拥戴为王,1278年起義軍佔領首都第诺伐。1279年2月,拜占庭军队趁機攻占第诺伐。1280年起义失败,伊瓦伊洛逃亡后被蒙古人所杀。1330年,保加利亚沦为塞尔维亚的附属国,此后又分裂为几个小国。[17]

    ...阅读全文

    现在的保加利亚北部相当于古代默西亞东部,而保加利亚南部相当于古代色雷斯北部。保加利亚古代居民为色雷斯人。公元1年前后此地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分属色雷斯省与默西亚省。随后拜占廷帝国将其继承。[1][2][3]

    第一帝国

    斯拉夫入侵後不久,默西亞再次遭到入侵,這次是阿斯帕魯克汗領導下的保加尔人。他們的部落是舊大保加利亞的殘餘,這是一個已滅絕的部落聯盟,位於黑海以北,現在是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680年,阿斯帕魯克汗擊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與之立約,正式獲得拜占廷之多瑙河以南、巴爾幹山脈以北地區,建立保加利亞第一帝國。[4][5]

    繼任統治者在整個8世紀和9世紀加強了保加利亞人的國家。克魯姆引入了成文法典[6],並在普利斯卡戰役中擊退了拜占庭的一次重大入侵,其中拜占庭皇帝尼斯弗魯斯一世被殺[7]。鮑里斯一世在864年皈依拜占庭承認的保加利亞教會,並採用了在首都普雷斯拉夫開發的西里爾字母[8]。共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字加強了中央權威,並逐漸將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融合為一個使用單一斯拉夫語言的統一民族[9]。

    沙皇西緬死後,保加利亞因與馬扎爾人和佩切涅格人的戰爭以及博格米勒異端的蔓延而衰弱[10]。在連續的羅斯和拜占庭入侵之後,普雷斯拉夫於971年被拜占庭軍隊佔領[11]。帝國從薩繆爾的襲擊中短暫恢復,但這在1014年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在克柳赫擊敗保加利亞軍隊時結束。薩繆爾在戰鬥後不久就去世了[12],到1018年拜占庭人已經征服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征服後,巴西爾二世通過保留當地貴族的統治,將他們融入拜占庭的官僚和貴族,並免除他們的土地以黃金納稅的義務,允許以實物徵稅,從而阻止了叛亂[13]。保加利亞宗主教區被降格為大主教,但保留了它的自治地位和它的教區[14]。

    第二帝国

    巴西爾死後,拜占庭的國內政策發生了變化,爆發了一系列不成功的叛亂,其中最大的叛亂由彼得·德利安領導。在曼齊克特對塞爾柱入侵者的軍事失敗後,帝國的權威下降了,十字軍東征進一步擾亂了帝國的權威。這阻止了拜占庭的希臘化嘗試,並為進一步的叛亂創造了肥沃的土壤。1185年,彼得四世英语Peter_II_of_Bulgaria、伊凡·阿森一世两兄弟率领保加利亚人再次起义,建立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并迫使拜占廷于1187年承认其独立[15]。阿森王朝第三位君主卡洛揚將他的統治範圍擴大到貝爾格萊德和奧赫里德。他承認教皇在精神上的至高無上,並從教皇特使那裡獲得了王冠。帝國在伊凡·阿森二世(1218-1241)統治下達到頂峰,當時其邊界擴展到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伊庇魯斯海岸,同時商業和文化蓬勃發展[16]。

    阿森二世死后,国势日衰。1242年,蒙古帝國的將領拔都率領的西征蒙古军入侵了保加利亞。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61年,拜占廷进攻保加利亚,夺取安其亚鲁斯港与迈塞姆布里亚港。1265年,拜占廷皇帝迈克尔八世夺取保加利亚巴尔干山脉以南领土。1277年,蒙古金帳汗國入侵保加利亞北部,間接導致伊瓦伊洛起义爆发,起义声势浩大,国王被杀,伊瓦伊洛被拥戴为王,1278年起義軍佔領首都第诺伐。1279年2月,拜占庭军队趁機攻占第诺伐。1280年起义失败,伊瓦伊洛逃亡后被蒙古人所杀。1330年,保加利亚沦为塞尔维亚的附属国,此后又分裂为几个小国。[17]

    鄂圖曼统治

    奧斯曼人在1340年代被拜占庭人僱傭為僱傭軍,但後來他們自己成為了入侵者。1362年,蘇丹穆拉德一世從拜占庭手中奪取了阿德里安堡;1382年索非亞陷落,1388年舒門陷落。奧斯曼帝國於1393年完成了對大部分保加利亞土地的征服,最後一個保加利亞人城市索佐波爾於1453年陷落。保加利亞貴族隨後被消滅,農民被奴役,而許多受過教育的神職人員逃往其他國家。[18][19][20]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勢力開始減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和俄羅斯將保加利亞基督徒視為潛在的盟友。奧地利人首先支持了1598年在特爾諾沃的起義,然後是1686年的第二次起義,1688年的奇普羅夫齊起義,最後是1689年的卡爾波什起義。18世紀的西歐啟蒙運動影響了保加利亞民族覺醒的開始。導致了1876年的四月起義。在奧斯曼當局鎮壓叛亂時,多達30,000名保加利亞人被殺。1877年,俄羅斯向奧斯曼人宣戰,並在保加利亞叛軍的幫助下擊敗了他們。[21][22][23]

    保加利亞王国时期

    透过《柏林条约》,保加利亚获得了自治的地位,成立半独立的保加利亚王国[24]。1885年又推选出了自己的国王,实现了国家统一,在俄国等列强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大公国逐步摆脱奥斯曼统治并于1908年升格为王国[25],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后,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四国联手企图瓜分土耳其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保加利亚希望得到马其顿和爱琴海上的港口(尤其希望是萨洛尼卡),保军推进到伊斯坦布尔城下,但却落后希腊人一步进入萨洛尼卡。由于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國不希望塞尔维亚与希腊壮大,联手阻止,搞出了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这使得保加利亚无法与塞尔维亚、希腊履行战前的分配协议,带来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这次塞尔维亚、希腊倒戈一击,再加上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结果保加利亚不仅失去了不少战利品,还把南多布罗加割给了罗马尼亚。[26][27]

     
    1923年的保加利亚政变导致王位的变化
     
    二战南斯拉夫戰役后进入北马其顿的保加利亚军队,后面宣传画为统一马其顿,传统上马其顿人被视为保加利亚的一部分
     
    二戰時的保加利亞王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初期,保加利亚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报复的好机会,它在1915年加入同盟国集团,迅速和德奥联军一起占领了塞尔维亚,后来又进军罗马尼亚。在德军基本撤出巴尔干防线的情况下,保军成了主力,并且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稳定了这条战线。直到1918年停戰。战败的保加利亚,失去了在爱琴海的海岸线,军队也被解散。保加利亚在遭受受战争赔款重压下开始动荡。在国王鲍里斯三世的絕對君主制和威權統治下经历了一个逐步独裁化、政权法西斯化的过程。[28]1923年一群軍官在鮑里斯的支持下暗殺了首相,1925年索非亞大教堂發生炸彈爆炸案;此後,政府發動白色恐怖,這突顯該國議會政治僅為表象,執政黨在政治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政府依靠殘酷鎮壓實現穩定,且持續到大蕭條年代。[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的维也纳仲裁让保加利亞王國夺回了南多布罗加(1940年9月7日《克拉约瓦条约英语Treaty of Craiova》)。由于意大利军队在希腊的失败,加上南斯拉夫親英國,促使德国决定干涉巴尔干半岛,计划佔領南斯拉夫及希臘並必須通過保加利亚。1941年3月1日亲德的首相博格丹·菲洛夫在维也纳代表保加利亚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加入了轴心国。在南斯拉夫戰役中,保军担任德军的侧翼掩护任务,并在战后分得了南斯拉夫马其顿的大部,在希臘戰役,保加利亞佔領了希腊西色雷斯,但萨洛尼卡卻由德國托管。苏德战争爆发后,保加利亚国王借口保加利亚人对俄国感情深厚,沒有參加對蘇作戰。1943年8月28日,鲍里斯三世猝死,死时49岁。1944年美英苏盟国对保的大空袭开始。早在1941年成立的反法西斯祖国阵线到1944年春天,已经有约18000名游击队员。1944年7月,巴吉安诺夫接任首相,于8月17日宣布保加利亚中立。保加利亚政府在苏联壓力下于1944年8月25日要求境内駐紮的德军离境。1944年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9月8日,刚刚就任首相的穆拉维也夫宣布保加利亚对德宣战倒戈盟軍。9月9日,首都发动不流血政变,保加利亞王室被推翻。共产党掌握了司法和内政的控制权。保加利亚皇家陆军接受苏军指挥,参加了对德战争。[30][31][32][33]

    现代历史
     
    日夫科夫在德国统一社会党大会上的讲话

    二战后,保加利亚留住了重新夺回的多布罗加南部,并被划入苏联的势力圈。1946年废除君主制,成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成为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首任领导人。在喬治·季米特洛夫的領導下,保加利亞成為了一個壓制性的、迅速工業化的斯大林主義國家。保加利亚于1955年成为华沙条约组织的一个成员,在托多爾·日夫科夫的領導下,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出現了一些試驗性的市場導向政策。與戰時水平相比,到1980年代,國家GDP增長了五倍,人均GDP增長了四倍。[34]

    在1989年民主運動的影響下,共產黨政府於1989年11月10日垮台,国名從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開始向議會民主制過渡。1990年6月舉行第一次自由選舉,1991年7月通過了一部新憲法,規定相對弱勢的民選總統和總理對立法機關負責。保加利亞於2004年3月29日年成為北約成員國,於2007年1月1日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35][36][37]

    近代政權列表 政權 存續日期 政體 國體 國旗 國徽 地圖   保加利亞大公國 1878年-1908年 單一制 大公國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保加利亞大公國  Coat of arms of Bulgaria (1881–1927).svg  Principality of Bulgaria (1890).svg    保加利亞王國 1908年-1946年 單一制 君主立憲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保加利亞王國  Coat of arms of Bulgaria (1927–1946).svg  Kingdom of Bulgaria (1942).svg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1946年-1990年 單一制 社會主義共和國
    一黨專政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Coat of arms of Bulgaria (1971–1990).svg  Bulgaria 1956-1990.svg    保加利亞共和國 1990年至今 單一制 議會共和制
    共和立憲制
    憲政主義 保加利亚  Coat of arms of Bulgaria.svg  EU-Bulgaria.svg  ^ Bulga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 Boardman, John; Edwards, I.E.S.; Sollberger, E.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 part 1: The Prehistory of the Balkans,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Aegean World, Tenth to Eighth Centuries BC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3 [2022-01-21]. ISBN 978-05212249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Yet we cannot identify the Thracians at that remote period, because we do not know for certain whether the Thracian and Illyrian tribes had separated by then. It is safer to speak of Proto-Thracians from whom there developed in the Iron Age  ^ Gagarin, Michael (编).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5 [2022-01-21]. ISBN 978-0-19-517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 Zlatarski, Vasil. V. Zlatarski - Istorija 1A - b1 - 1 История на Първото българско Царство. I. Епоха на хуно–българското надмощие (679–852) [History of the First Bulgarian Empire. Period of Hunnic-Bulgarian domination (679–852)]. Marin Drinov Publishing House. 1938: 188 [2012-05-23]. ISBN 978-95443029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保加利亚语).  ^ Fine, John V.A.; Fine, John Van Antwerp. The Early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Sixth to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68–70 [2022-01-21]. ISBN 978-04720814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 Vlasto, Alexis P. The Entry of the Slavs Into Christendo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Slav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157 [2022-01-21]. ISBN 978-05210745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 Kru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 Bell, John D.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4).  ^ Bell, John D. Reign of Simeon I.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4). Bulgaria's conversion had a political dimension, for it contributed both to the growth of central authority and to the merging of Bulgars and Slavs into a unified Bulgarian people.  ^ Browning, Robert. Byzantium and Bulgaria. Temple Smith. 1975: 194–195. ISBN 978-0520026704.  ^ Samue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2-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9).  ^ Scylitzae, Ioannis. Synopsis Historiarum. Corpus Fontium Byzantiae Historiae (De Gruyter). 1973: 457. ISBN 978-3-11-002285-8.  ^ Ostrogorsky, Georgije.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9: 311. ISBN 978-0813511986.  ^ Cameron, Averil. The Byzantines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170. ISBN 978-1-4051-9833-2.  ^ Bell, John D. Bulgaria – Second Bulgarian Empir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   Bourchier, James. History of Bulgaria. 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书 4 (11th ed.). 劍橋大學出版社: 779–784. 1911.  ^ Martin, Michael. City of the Sun: Development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the Pre-Modern West. Algora Publishing. 2017: 344 [2022-01-21]. ISBN 978-16289427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 Guineva, Maria. Old Town Sozopol – Bulgaria's 'Rescued' Miracle and Its Modern Day Saviors. Novinite. 2011-10-10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 Bell, John D. Bulgaria – Ottoman rul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The Bulgarian nobility was destroyed—its members either perished, fled, or accepted Islam and Turkicization—and the peasantry was enserfed to Turkish masters.  ^ Jireček, K.J. Geschichte der Bulgaren [History of the Bulgarians]. Nachdr. d. Ausg. Prag. 1876: 88 [2022-01-21]. ISBN 978-34870640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德语).  ^ Bell, John D. Bulgaria – Ottoman administrati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 Reminiscence from Days of Liberation*. Novinite. 2011-03-03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6).  ^ Shipka Pas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 Timeline: Bulgaria – A chronology of key events. BBC News. 2010-05-06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7).  ^ Pinon, Rene. L'Europe et la Jeune Turquie: Les Aspects Nouveaux de la Question d'Orient [Europe and Young Turkey: The new aspects of the Eastern Question]. Perrin et cie. 1913: 411 [2022-01-21]. ISBN 978-1-144-413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法语). On a dit souvent de la Bulgarie qu'elle est la Prusse des Balkans  ^ Tucker, Spencer C; Wood, Laura. The European Power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1996: 173 [2022-01-21]. ISBN 978-08153039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 Broadberry, Stephen; Klein, Alexander. Aggregate and Per Capita GDP in Europe, 1870–2000: Continent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ata with Changing Boundaries (PDF).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18. 2008-02-08 [2012-05-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6-22).  ^ WWI Casualty and Death Tables. PBS.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3).  ^ Ian Kershew著、林華譯. 地獄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2月: 202. ISBN 978-7-5086-8300-3.  ^ Pavlowitch, Stevan K. Hitler's New Disord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Yugoslav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238–240 [2022-01-21]. ISBN 978-01993266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When Bulgaria switched sides in September  ^ Valentino, Benjamin A. Final Solutions: Mass Killing and Genocid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91–151. ISBN 978-0-8014-3965-0.  ^ Stankova, Marietta. Bulgaria i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43–1949. Anthem Press. 2015: 99 [2022-01-21]. ISBN 978-1-78308-4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 Neuburger, Mary C. Balkan Smoke: Tobacc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Bulgari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3: 162 [2022-01-21]. ISBN 978-0-8014-508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 Stephen Broadberry; Alexander Klein. Aggregate and per capita GDP in Europe, 1870–2000 (PDF): 23, 27. 2011-10-27 [2013-07-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30).  ^ Bulgarian Politicians Discuss First Democratic Elections 20y After. Novinite. 2010-07-05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0).  ^ National Assembly of the Republic of Bulgaria – Constitution. www.parliament.bg.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 European Union. Bulgaria |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Union.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英语). 
    显示更少

短语手册

你好
Здравейте
世界
Свят
你好世界
Здравей свят
谢谢
Благодаря ти
再见
Довиждане
是的
да
Не
你好吗?
Как сте?
好的,谢谢
Добре, благодаря
多少钱?
Колко струва?
Нула
един

附近哪里可以睡 保加利亚 ?

Booking.com
489.183 总访问量, 9.196 兴趣点, 404 备份路径, 9 今天访问.